成语有关骇的成语

有关骇的成语

有关骇的成语共收录41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纷红骇绿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唐 柳宗元《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
高世骇俗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惊涛骇浪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骇人听闻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惊世骇俗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惊见骇闻见“惊耳骇目”。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动心骇目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杀鸡骇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狂涛骇浪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清 梁启超《近代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其立于城上之罗兰夫人及狄郎的士党,遂不得不为狂涛骇浪之所淘尽矣。”
鸟骇鼠窜形容惊恐逃窜。宋·曾巩《救灾议》:“彼知己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于草茅之中,以扞游缴之吏。”
骇人闻见见“骇人视听”。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鸟惊鱼骇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明·张居正《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其民犷悍易动,大抵绥之则靖,扰之则乱,怠则顿网诡衔,急则鸟惊鱼骇。”
骇龙走蛇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蚁溃鼠骇形容敌军惊骇溃逃。唐 柳宗元《剑门铭序》:“左师出于剑门,大攘顽嚚,谕引劫胁,蚁溃鼠骇,险无以固,收夺利地,以须王师。”
惊风骇浪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大言相骇大言:夸大的言辞;骇:惊扰。说大话吓唬人。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觑见俺似婴孩,大言相骇。”
风激电骇形容势猛。同“风激电飞”。《南史 梁纪上 武帝》:“凭险作守,兵食兼资,风激电骇,莫不震叠。”
骇浪惊涛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骇人闻听见“骇人听闻”。《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
惊愚骇俗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清·李绂《裕州观祷雨》诗:“神或附人称马子,惊愚骇俗走相使。”
目眐心骇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
麇骇雉伏形容惊怕躲藏。《新唐书·秦宗权》:“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麇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骇目惊心使人见到非常震惊。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骇状殊形犹言奇形怪状。清·祝德麟《海啸》诗:“阳侯拜,天吴舞,骇状殊形不可数。”
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震天骇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晋书·孙楚传》:“烟尘俱起,震天骇地。”
洞心骇目形容使人惊异。宋·杨万里《答周监丞》:“‘濯龙’二大字,洞心骇目,得未曾有。”
触目骇心触目:眼睛看到;骇: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清·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触目骇心,动成篇什,素所蓄积,于此焉发之。”
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龙战鱼骇喻战争激烈。《中国现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以视建武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龙战鱼骇,盖不侔矣。”
惊世骇目谓使世人见而惊奇。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惊心骇目同“惊心骇瞩”。达时《夫已氏之支那观》:“不学如余,固不能直揭其隐,亦聊为读者惊心骇目,不为所惑之一助云尔。”
游心骇耳发人遐想,动人听闻。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惊心骇瞩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骇目振心见“骇目惊心”。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波骇云属犹波属云委。比喻连续不断,层见迭出。《北齐书 文苑传序》:“至夫游夏以文词擅美,颜回则庶几将圣,屈宋所以后尘,卿云未能辍简。于是辞人才子,波骇云属。”
目瞪心骇见“目眐心骇”。《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
骇心动目犹言惊心动目。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骇人视听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惊心骇神谓内心感到十分震惊。《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闻说,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