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置的成语

有关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置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冠履倒置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2卷:“明宗之于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石晋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
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本末倒置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不置可否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置:放;度:打算;计较)。形容不放在心上。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措置裕如措置:安排、料理;裕如:从容不迫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从容不费力气;又完成得很好。汉 扬雄《法言》:“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虽山川丘陵,草木鸟兽,裕如也。”
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诚待人。推:拿出;置:安放。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一笑置之笑了一笑就放在旁边了;表示不当一回事。宋 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不容置疑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置之不理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清 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倒置干戈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处置失当处理问题的方式不适合。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过去家父对列位有些处置失当之处,驱逐你们出了庄子,流落外乡,受了几天苦,委屈了众人。”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的样子;置:放;搁置。毫不关心地把事情搁到一边;形容对人或事态度冷淡;不关心;不理不睬。宋 高斯得《耻堂存稿 直前奏事》:“今被灾之地既广,旧由比固当悉援,然亦安可漠然视之,然徒责之诸司州郡乎?”
无置锥之地锥: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轻重倒置置:放;摆。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摆颠倒了。宋 刘安世《尽言集》:“轻重倒置,有害政体。”
置之死地而后已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置之脑后放在一边不再想起。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置酒高会置:设,办。举行盛大宴会。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
置棋不定置:放。指下棋时不知怎样下子才好。比喻遇事犹疑不决。宋·李纲《议责成》:“譬犹奕者,置棋不定,不足以胜敌。”
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不许在一旁插嘴。孙力《都市风流》第20章:“他想推掉沈萍的邀请,但沈萍的口气不容置喙。”
不置褒贬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置身事外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无置锥地见“无立锥之地”。唐·韦应物《答故人见谕》诗:“况本濩落人,归无置锥地。”
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不必怀疑。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置若罔闻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高自标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晋书 刘惔传》:“温曰:‘第一复谁?’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
贫无置锥犹言贫无立锥。语本《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语出《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置之不顾置:放着;之:代词;它;顾:照管;注意。放在那儿不管。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那薛蟠得了宝蟾,如获珍宝,一概都置之不顾。”
置锥之地置:放。锥:锥子。插锥子的地方。形容极小的地方。亦作“立锥之地”。《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置诸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廖仲恺《作事必须有恒心》:“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
无庸置辩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用不着争辩。郭沫若《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复古,那是无庸置辩的。”
置之死地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束置高阁同“束之高阁”。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序》:“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视如糟粕。”
置于死地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快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置之死地而后生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头足倒置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无可置辩没有什么可争辨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此譬至明,以诘形家,亦无可置辩。”
不屑置辩屑:认为值得;置辩:辩论,申辩。认为不值得分辩。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赞叹不置
淡然置之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的大风大浪太多,虽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不动声色,淡然置之。”
高自位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二》:“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
投闲置散投、置:安放;闲、散:没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唐 韩愈《进学解》:“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无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置而不问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不容置辩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尽释,惟某后至,不容置辩,立斩之。”
措置有方措置:安排;方:条理。处理事务错落有致,井井有条。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2卷:“女子见他措置有方,只道投著好人,亦且此身无主,放心随他去。”
置之不问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圣上置之不问。”
无从置喙没有话可说,没有可插嘴的。清·庆兰《莹窗异草三编·宠眉叟》:“卢年禾三旬,断狱精严,令人无从置喙。”
置之高阁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断然处置断然:果断坚决;处置:处理。坚决果断的解决方法。罗广斌《红岩》第八章:“大敌当前,只能断然处置。”
置之不论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鲁迅《文艺和革命》:“这之前,有时恐怕也有青年潜入宣传,工人起来暗助,但这些人们大抵已经死掉,或则无从查考了,置之不论。”
有钱买马,没钱置鞍有钱买一匹马,却没有钱添置马鞍。比喻用钱不当,花得起大钱,却花不起必要的小钱。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1回:“你看这‘有钱买马,没钱置鞍’的事么!有本儿开铺子,倒没有厨柜了。”
置之弗论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鲁迅《无常》:“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置诸度外置:放;度:打算。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放在心上。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虑得很纯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
置水之清置:放。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置水之清必励,则人知敬。”
措置乖方措置:安排;方:条理;乖方;不合条理。处理安排不合理。《清史稿·王茂荫传》:“其措置乖方,人言藉藉,而无敢为皇上言者,或虑无实据也。”
别置一喙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见。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此等书不知出于何伧之手,乃托文章巨公之名,以诳世之聋瞽。人家子弟,辄奉以为圣经贤传,不敢别置一喙,闻人出一议,辄摇手闭目,以为侮圣人之言。”
无容置疑不会错,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