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兵的成语

有关兵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兵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起兵动众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华敷传》:“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会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举大事,必有大殃。”
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兵荒马乱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将寡兵微寡:少;兵:士兵;微:衰败。兵少将少。形容兵力薄弱。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然刘备将寡兵微,我则彼立刘朝,复兴汉世,非小官之能。”
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他兄弟虽多,兵微将寡。”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哀兵必胜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先秦 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 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精兵强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晋书·郗鉴传》:“使君若顾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将。”
息兵罢战兵:打仗。停止或结束战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只为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逸乐。”
解甲休兵见“解甲休士”。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烧,黔中方定,旋军反旆,解甲休兵。”
兵无斗志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且说曼伯杀入左军,陈兵原无斗志,即时奔散,反将周兵冲动。”
足食足兵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赔了夫人又折兵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损兵折将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1回:“损兵折将,必然瞒着天子。”
残兵败将残:残余的;不完整的;败:输。剩下的士兵;打败的将官。形容损失惨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战斗力的军队。也作“残兵败卒”、“败将残兵”。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如今追击残兵败将,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调兵遣将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明 施耐庵《水浒传》:“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招兵买马招收士兵;购买战马。形容组织扩充力量。明 汤显祖《牡丹亭 虏谍》:“限他三年内招兵买马,骚扰淮阳地方,相机而行,以开征进之路。”
兵多将广兵将众多。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力强大。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凭着俺这里兵多将广,马壮人强,量吴国姬光到的那里,就怕着他哩?”
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兵以诈立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十八般兵器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六十回:“马静一瞧,大殿前摆着家伙,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若论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解兵释甲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解兵释甲,社稷宁谧,黎民乐业。”
散兵游勇原指没有统率的逃散兵士。现也指没有组织到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弃甲曳兵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兵不血刃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用兵如神用兵:指挥军队作战。形容善于用兵;指挥作战变化莫测。晋 虞溥《江表传》:“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骄兵必败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东汉 班固《汉书 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师老兵破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韩信将兵韩信:刘邦的将军;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按兵不动按:止住。控制住军队;暂不行动;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兵不由将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明·徐渭《续英烈传》第22回:“燕兵知是天助,乘风大呼纵击。南兵乱慌慌,只觉风声皆兵,哪里还敢恋战。遂兵不由将,将不顾兵,各各奔溃。”
骄兵之计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兵强马壮兵力强盛;马匹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有时也比喻其他的队伍力量强大。《新五代史 杂传十三 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兵贵先声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草木皆兵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明 陆华甫《双凤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慌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
虾兵蟹将古代神怪小说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喽罗。明 吴承恩《西游记》:“东海龙王敖广急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
老弱残兵军队中年老、体弱、伤残的士兵。指军队中丧失战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体弱、能力很差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按兵不举犹按兵不动。元 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三折:“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明 无名氏《精忠记 挂冠》:“岳家父子三人尽忠报国杀金人望风而走,岂有按兵不举之理?”
短兵相接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兵连祸结兵:指战争;结:相连。指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元 高文秀《渑池会》楔子:“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精兵勇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现受汝宁郡都统制,手下多有精兵勇将。”
遣将调兵见“遣兵调将”。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0回:“你既是昆仑之士,理当遣将调兵,共决雌雄。”
纸上谈兵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兵强则灭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列子 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一十八般兵器泛指各种兵器。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抡不动那鞭、简、挝、锤。”
先礼后兵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秣马利兵秣:喂;利:锋利。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溃兵游勇指逃散的士兵。李昌《回忆民先队》:“国民党部队的溃兵游勇,带枪到处抢劫肇事,很影响群众的抗日情绪。”
兵不厌诈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全民皆兵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兵多者败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清 赵翼《陔馀丛考》:“古来用兵,往往兵多者败,差兵过多则号令不齐,气势不贯,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