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怨的成语

有关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怨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自怨自艾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市怨结祸市:买,换取;祸:灾祸。换取怨恨,结下祸根。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己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以直报怨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怨府祸梯怨府:怨恨集中的处所;祸梯:导致祸害的途径。指人成天沉浸在怨恨之中,成为致祸的根由。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任劳任怨任:担当、承担。做事既能承受劳苦;又能承受埋怨。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无愧屋漏,而闱中任劳任怨,种种非笔所能尽。”
怨离惜别怨:幽怨。形容离别之际的愁绪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两下里怨离惜别,分外恩情,一言难尽。”
敌惠敌怨犹言报德报怨。《左传·文公六年》:“夷之蒐,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任怨任劳见“任劳任怨”。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怨劳。”《汉书·石显传》:“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
市恩嫁怨市:买;市恩:讨好;嫁:转嫁。一面讨好别人,一面把怨恨转嫁给他人。《宋史·吕大防传》:“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凡八年,始终如一。”
柳啼花怨形容景象凄凉,心境凄恻。宋 卢祖皋《夜行船 暖入新梢风又起》词:却说当时,柳啼花怨,魂梦为君迢递。
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王朔《我是“狼”》:“当你认定十年韬晦已足以使人们忘却你和你下决心干掉的那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你便开始行动了。”
无怨无德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以怨报德怨:仇恨;报:报答;回报;德:恩惠。指忘恩负义;反而加害于人。《国语 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怨家债主佛教语,指与我有冤仇的人。唐 孔思义《造像题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
怨气满腹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后汉书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以德报怨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敛怨求媚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必取之于人,敛怨求媚,不可长也。”
恩甚怨生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怨恨。《亢仓子·用道》:“恩甚则怨生,爱多则憎至。”
敢怨而不敢言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民怨沸腾人民的怨声就象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十卷:“王荆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
怨声载道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蝶怨蛩凄蛩:蟋蟀;凄:悲伤。比喻哀怨凄凉的思念之情。清·孙麟趾《金缕曲·定庵将归托寄家书赋此送别》词:“蝶怨蛩凄书不尽,只封将泪点教君寄。”
猿悲鹤怨猿和鹤凄厉地啼叫。宋 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诗之二:“猿悲鹤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归。”
人怨神怒形容民愤极大。《晋书 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殒,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
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构怨连兵构:结成;连兵:交战。指因结怨导致战争。《周书·杜杲传》:“比为疆场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
愁红怨绿见“愁红惨绿”。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诗:“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无尤无怨尤:怨恨。毫无怨恨。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
抱怨雪耻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白华之怨指女子失宠之哀怨。《诗经 小雅 白华》:“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
以直抱怨别人对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对待之。
怨声载路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旧唐书·张廷珪传》:“州县征输,星火逼迫,或谋计靡所,或鬻卖以充,怨声载路,私气未洽。”
克伐怨欲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春秋·鲁·孔丘《论语·宽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肩劳任怨犹任劳任怨。
三怨成府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睚眦之怨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埋天怨地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对什么都抱怨。元 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庙里,埋天怨地。”
鸟啼花怨形容悲伤怨恨。明·徐复祚《红梨记·请成》:“今日呵,只落得鸟啼花怨。”
天怒人怨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德以抱怨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报仇怨。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怨声满道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和怨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旧仇宿怨结了很久的怨仇。
东怒西怨比喻迁怒于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藏怒宿怨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猿啼鹤怨见“猿啼鹤唳”。明·汤显祖《牡丹亭·御淮》:“听得猿啼鹤怨,泪湿征袍如汗。”
怨声盈路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魏书·高肇传》:“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
怨天忧人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死而无怨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怨气冲天怨恨之气冲到天空。形容怨愤情绪极大。明 无名氏《精忠记 应真》:“今下方黑气冲天,我佛慧眼一观,乃是临安秦桧屈陷忠臣岳飞父子,幽魂不散,怨气冲天。”
杯酒解怨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新唐书 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杯酒间可解。”
怨天尤人怨恨天命;责怪别人(怨:怨恨;天:这里指命运;尤:责怪;归罪)。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旷夫怨女旷夫:大龄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龄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龄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恩怨了了了了:清清楚楚。恩惠与怨恨清清楚楚。指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续黄粱》:“恩怨了了,颇快心意。”
怨天怨地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猿惊鹤怨猿猴惊恐,鹤哀怨。形容凄凉悲哀的气氛。多指因战乱,人死于战场而造成的。亦作“猿悲鹤怨”、“鹤怒猿啼”。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天怒民怨怒:发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们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三纲尽绝,五伦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